再见了,华商报

提起华商报,在西北可谓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这个终年稳居西北报业龙头 ,日均出售60万份,广告年收入就有10个亿的西安报业巨子,近年来却过得着实有些恓惶。

先是被海南华闻传媒收买,后又被西安曲江金控收买,终究成了彻里彻外的国企,悲哉!

在我的回忆中,20年前的西安,西凤酒、冰峰、汉斯啤酒、华商报,好像这便是西安本地品牌的代表。遐想当年,华商报是多么的光辉。

要说华商报的雄起,不得不提的一个人,便是张富汉。张富汉是西安户县人,在兰州军区当过新闻干事,喜爱拍摄。从1997年张富汉辞去《三秦都市报》副主编,出任华商报总编辑后,仅用2年时刻,把一个因经营不善,发行只要四千份,比年亏本、行将停办的小报一举转变为称霸一方的报业巨子。此役,张富汉破釜沉舟,功不可没。

记住华商报当年的变革,各方面几乎是雷厉风行式的。

从内容上,开端靠近老百姓日子,重视服务性和实用性,大力报导与老百姓日子休戚相关的人和事。

从版面和出书频次上,由8个版面,变为60个版面,由每周一刊变为每天一刊。

从发行方法上,华商报创始了“上门征订,投递到户”的方法,自己组成发行部队,挨家挨户上门征订,送报上门,订全年还有大礼包。这使得华商报发行量大增。

当年的风行程度,能够从老百姓的口头禅看出。“安全套、羊肉泡、狗皮膏药华商报”。

依托强壮的发行部队,黄马甲不断扩展事务,开端送牛奶、订机票、收回旧书报等。逐渐地,黄马甲部队开展成为西安最早一家十分有影响力的物流配送企业。

曾几何时,还记住那句“黄马甲,便利千万家”。当年那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面,至今回忆犹新。

有钱了,报纸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就更近一步,经过继续报导热门,名人访谈等方法,报业完成了良性循环。

除了报纸,华商集团还向网络开展,华商论坛、电子版、华商app等纷繁上线。但后来跟着微信,微博,今天头条等个人媒体的快速开展,华商集团的数字化进程明显有些绰绰有余。

一是观念认识的落后,二是跟进的速度上滞后,三便是新媒体事务的人才缺少,造成了被其他新媒体逾越的被动局面。这些年新媒体开展的气势之猛,令传统纸质媒体大佬们是始料未及。在变革和改动赛道上显得莫衷一是、手足无措。这就造成了华商报由鼎盛时期的年入几十亿,到现在的年入几千万的式微状况。

正所谓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张富汉关于现状已改动乏术,无力回天。在竭尽一切办法的情况下,只能贱卖财物,一尘不染。

但不管怎么说,作为张富汉个人,这一生跌宕起伏,数度光辉。达到了十分人所及的高度。

再见了,华商报。再见了,一个年代的回忆!